2021欧洲杯投注官网_欧洲杯预选赛-滚球平台

图片

聚焦广州“十四五”规划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听全文
  • 2021-07-07 13:57:00
  • 来源: 番禺区
  • 分享到
  • -

番府〔2021〕41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府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3日


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第二节 面临主要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推动全链条融通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

  第一节 全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华南智核”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一流创新主体

  第三节 健全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四节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打造产业协调发展典范区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

  第二节 锻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第三节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第四节 优化提升产业功能布局

  第五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积极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

  第二节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承载区

  第三节 着力拓展投资空间

  第四节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六章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深度市场化改革新格局

  第一节 建设适宜开放创新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第四节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第七章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厚植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二节 深入参与“双城”联动发展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第八章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型空间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第二节 深入实施包容性城市更新行动

  第三节 加快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九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第一节 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十章 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彰显新时代文化独特魅力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节 提升区域文化综合实力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城

  第一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三节 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更高品质美好城区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三节 打造高品质健康番禺

  第四节 健全重点群体服务体系

  第五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番禺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二节 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第五节 推进法治番禺建设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第二节 构建监督保障体系

  第三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附1 番禺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附2 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附3 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表



  本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着眼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国家、省、市对我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砥砺奋进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面向未来15年,我区要充分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准确把握和分析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明确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向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建设时尚创意宜居新区紧密结合起来,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城市日益繁荣文明,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能够基本完成,到2020年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稳中趋优。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278.28亿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长5.7%。牢固夯实实体经济制造业主体地位,农业总产值为60.73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916.19亿元,年均增长5.2%。投资与消费需求加速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46.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为788.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4.6%、5.3%。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5025元、4252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7.8%、9.1%,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19年,我区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0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7位)。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6∶33.6∶64.8。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广汽乘用车产能扩建项目、广汽新能源智能生态工厂陆续建成投产,基本形成了以汽车产业为龙头,通用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电子设备、珠宝首饰为代表的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4%。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其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5年的48.5%上升到59.1%,已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截至2020年,24家企业认定为广州市总部企业,34家企业认定为我区总部企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合计超60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2家。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9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4%,比2015年提高0.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1800家,比2015年增长8倍多,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4%。创新平台载体加快建设,主动融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和广州南站商务区纳入广州市重大创新平台“一区三城十三节点”空间布局。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40家,众创空间总数达14家。2018—2019年,我区连续2年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排前列。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20年全区专利授权量为1.78万件,比2015年增长2.3倍。立足区情实际实施“1+4”人才政策,累计发放人才补贴近2.3亿元,扶持双创团队和个人超5820个,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

  湾区建设谋划开局。积极推动以广州南站地区为核心的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为先导区建设争取一批中央和省、市的先行先试政策、重大项目、试点平台,市、区联动加快广州南站地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建设,广州大学城青创汇项目正式启动,进一步优化广州大学城智核作用,辐射带动南岸发展,抢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先机。围绕万博长隆片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区。发挥祈福新邨港澳居民聚集优势,谋划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稳步推进番顺共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建设,与南海区签订落实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战略合作协议,擦亮南番顺地区品牌。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对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补短板。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取”,企业开办零成本、用时压减至0.5天,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0万户。率先落地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项目审批等重大改革措施。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建设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推出5G+VR“政务晓屋”智慧政务新模式,试点布设“政务晓屋”23台,推动业务异地受理、异地办理。持续加快5G网络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7142座。2019年我区成为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首创式建立企业(项目)招商服务队伍机制,推出“番禺区亲商服务平台”,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大招商格局。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和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聚集高水平产业要素,积极向上级争取钻石一般贸易通关政策落地番禺。

  政府职能不断优化。高质量完成区级党政机构改革,加大力度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推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优化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地落实、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因地制宜设置区城市更新局等机构,彰显番禺特色。设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助力“湾区”建设。全面完成镇(街)体制改革,统筹优化党政机构,全面厘清区政府及职能部门与镇(街)的权责边界,推动编制和力量下沉。在镇(街)党(工)委建立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等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平台,统筹负责辖区内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综合行政执法重大事项,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全市各区中率先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推动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更优化、权责关系更协同、保障服务更高效。

  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广州地铁7号线正式开通运行,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3号线东延段、12号线、7号线二期等5条地铁及佛莞城际、广佛环城际、穗莞深琶洲支线等3条城际轨道建设加快;光明大桥、海华大桥、南浦三桥建成通车,南大干线全面加快施工,东晓南路——广州南站连接线、兴业大道改造工程、海鸥公路扩建等一批项目有序启动推进。重点功能区加快建设,持续提升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番禺汽车城等重大平台发展能级。积极推进城市更新攻坚提质,有序推进45个旧村全面改造项目,东郊村、南浦村、罗边村、里仁洞村等安置区开工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日臻完善。开展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建成覆盖全区30万户的双向光纤网络,全面推进4K高清电视入户。高标准开展垃圾分类、“厕所革命”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垃圾总量负增长。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2019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验收,成为全市唯一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行政区。高起点、高标准申报创建番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积极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截至2020年,成功创建45条市级美丽乡村、76条区级美丽乡村、2个美丽乡村群。首个都市型美丽乡村群“新水坑村——旧水坑村——坑头村”实现连片提升,石楼镇大岭村和石碁镇大刀沙村入选全国第一批绿色村庄,大岭村成为广州市首个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沙湾瑰宝小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化龙汽车小镇入选广东省特色小镇。

  文教服务水平提升。积极打造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建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区图书馆新馆主体封顶。粤曲“私伙局”等一批传统民间艺术发展壮大,进一步擦亮民俗文化品牌。精神文明建设出新成果,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番禺模式,建成1个实践中心、16个实践所、200个实践站。教育资源持续优化,公办学校100%成为标准化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全区在园幼儿的88.2%,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6%。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4.8万个、幼儿园学位4.98万个,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3.5年。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启用,广医新造校区二期、广东仲元中学第二校区启动建设。先后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

  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全力保障每年10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完善就业帮扶、社会救助、医疗救助、儿童福利体系,实现“应保尽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650元/月提高到1080元/月。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长者饭堂并覆盖所有村(居)。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3个医疗集团,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提升重症救治能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保障,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8.5%。巩固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建设成果和国家慢性病防治示范区创建成效。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居)全覆盖。“科技兴安”提升社会应急能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事故发生频率降幅达两位数,守牢食品、餐饮、医药安全底线,重要物资和应急储备物资管理细化实施,做好防汛减灾工作。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防控。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帮扶五华县35个省定贫困村如期脱贫;持续加大人才、产业、就业、消费等重点领域帮扶,威宁自治县、赫章县共575个贫困村近5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持续以民生帮扶为重点支援新疆西藏。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2.6%,PM2.5年均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均完成市下达目标。强化水源保护及污水治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50条黑臭河涌实现“长制久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1%。城市生活垃圾100%实行无害化管理。落实我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持续优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工作。共建共享平安番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扫除黄赌毒等专项行动,“110”案件类警情逐年稳步下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坚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二、存在问题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区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改革“新招实招亮招”频出,重点片区、平台开发建设持续加快,“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主要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在经历“十三五”期间外部经济环境较大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下,我区在推动经济社会整体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旧动能暂未有效接续。2018—2019年,受传统汽车制造业整体行业滑坡影响,我区GDP连续2年低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区域内支柱产业相对固定、新动能项目离竣工达产还需时间、广州南站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导入偏慢、现有产业的层次还不够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擎带动效应不突出等阶段性问题连续体现出来,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

  二是科技创新对产业的驱动效应暂未有效发挥。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结合紧密度不够,广州大学城片区(包括南岸起步区)的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载体建设亟需加快,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和产业领军人才集聚有待加强,R&D支出占GDP比重水平离先进地区水平还存在差距。

  三是全面改革开放新格局尚未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发展还不健全,重点领域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营商环境对标最优水平还存在痛点堵点。区位优势尚未完全展现,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等重大合作平台辐射到区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待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水平不够高,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力点”还未释放。

  四是城市服务功能提升面临较大挑战。区内实际服务人口数量快速上涨,基础设施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地铁沿线站点区域“城市病”问题凸显,农村地区公共停车场、微交通、集贸市场还未能满足群众需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城市更新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民生事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常住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加速、全面两孩政策落实等社会发展趋势应对不足,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基层医疗、社会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尤其是跨省联网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基础还不稳固。社会治理还有待加强,市容环境、食品安全、水浸街整治等方面离市民期望水平有差距。


第二节 面临主要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深度融合,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国际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走向充满“变数”,对我区而言,新的5年既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同时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更有作为的窗口期。

  从国际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合作共赢方向发展,通过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更多共识,推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辐射面和影响力,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我区扩大高水平开放、更深程度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建设提供了条件。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区块链、5G、量子通信、高端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展现重大应用前景,为我区迎来新经济、新动能厚积薄发带来了历史机遇。三是“逆全球化”风潮兴起蔓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发达国家推动国际贸易规则重构、促进中高端产业回流,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力度,我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维护产业链安全的压力明显增加。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活动,供应链、能源、粮食、金融等领域安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我区统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因素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我国正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需求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日益庞大。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建设消费型社会,为我区深挖内需潜力、深耕强大的国内市场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我国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卡脖子”技术攻关、数字经济建设等方面加速推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我区加强源头创新、自主创新提供重要基础和优越环境。三是国家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持续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力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我区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对标对齐最优标准打造一流国际营商环境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四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双区驱动”“双城联动”趋势显著加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资源将实现高效流转,为我区进一步发挥好广州南站区位优势、集聚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打造影响辐射更广的重大发展平台提供了重大契机。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变,需要我区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区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我区产业体系完备、创新主体集聚、环境开放包容、文化底蕴浓厚、民生保障有力、宜居宜业宜游,发展韧性好、潜力足、新动能持续释放等基本特质没有变,持续增长的实体经济基础、人口基础、创新资源基础没有变,我区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发力期、城乡服务功能建设提升期、幸福美丽番禺提质期。面对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危”与“机”,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科学应变,确保我区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第二章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5年,是广州市全面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是我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新作为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更深入融合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时期。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持之以恒优化实施区委“1+1+6”工作要求,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加快建设幸福美丽的高质量发展城区,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在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发挥番禺力量、作出番禺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优化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型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更好地发挥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加固强项、加强弱项、加长短板,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广州市要在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更好地支撑全省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国前列。我区作为广州市中心城区之一,必须紧紧围绕广东省总定位总目标,为广州市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提供更强支撑。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区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将大幅增强,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岭南山水花园城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产要素更加高效集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持续提高,全面建成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区、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强区、人才强区,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民经济各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生产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和价值链基本形成,产业生态更加融合紧密。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法治番禺、平安番禺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建成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区、教育强区、健康番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岭南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美丽番禺更有魅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比重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持续领先,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城市综合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今后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迈向3000亿元新台阶,年均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将我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和创新动力源、广佛同城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美丽城区。

  今后5年努力实现以下7个方面的目标:

  ——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持续健康发展,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五型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数字经济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达3.4%左右。

  ——改革开放动力更足。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综合效应有效释放,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成为国内外企业和机构投资、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文化综合实力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进一步加强,城市人文内涵更加丰富,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生态宜居环境更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更好落实,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天蓝、山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不低于8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100%。

  ——人民群众生活更好。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加快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为81岁以上。

  ——协调发展步伐更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共同缔造的美好城乡社区环境更有魅力,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全市前列。

  ——城市治理效能更优。“全周期管理”理念全面践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更加科学精细智能,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第三章 推动全链条融通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区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全面融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锚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全面提升科技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建设一流科技转化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链条融通,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区。


第一节 全力打造广州大学城“华南智核”

  发挥广州大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之芯、科技之芯、双创驱动之芯的作用,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科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重大难题,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强大脑”和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广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加快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建设,着力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积极支持高校主动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研究。支持广州大学城搭建广东省微电子公共平台,推动芯片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二期、广医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华南理工大学——番禺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番禺智慧城市价值创新园。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开展研发合作、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探索合办跨界实验室。

专栏1:“十四五”时期广州大学城科技创新平台项目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项目: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以研发、展示、服务为链条,承接高校科创资源,着力引进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云计算、数据科学、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总部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将建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高新科技枢纽、高品质的TOD城市综合体、活力多元的优质产业孵化基地。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依托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积极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转型升级,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端人才项目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

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依托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争促进省内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和集聚。

粤港澳大湾区(番禺)海创人才科创综合体:依托海创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谋划建设国际人才产业园聚集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高端科技项目。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依托珠江三角洲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巨大需求,力争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园区企业互融互通,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致力为粤港澳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创新加速、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产业创新、国际合作等创新创业服务,将沿着“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立足番禺、深耕广州、辐射珠三角地区。

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与国际及港澳产业平台、高校/研究机构、国内产业机构及金融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完备的产学研资体系,与多家香港实力企业及内地权威媒体机构共同推进“多平台+多基地”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广州英诺创新空间:致力于为创新型的优秀青年以及具有高科技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孵化、加速、培训、辅导产业对接、投融资等服务。

三创营众创空间:依托广州大学生创业研究院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项目孵化,建设优秀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平台。

广东工业大学众创空间(工大创谷):着重打造引领示范区、培育孵化区、对接服务区、多功能融合区等4个功能区域,力争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及落地创业的示范孵化基地。

  二、谋划科创走廊战略布局

  以广州大学城为“智核”,以广州地铁7号线为纽带,串联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广州大学城、莲花湾片区谋划打造番禺科技创新走廊。探索将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打造成开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创新特区”,推动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抓广州规划建设科技创新轴的重大机遇,加强与黄埔、南沙、天河、海珠等区的协同和联动发展,共同打造广州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和动力源。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焦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提升战略科技力量,鼓励引导企业应用超算中心助力企业研发、设计、智能服务。


第二节 培育壮大一流创新主体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力促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围绕自身优势建设一批优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服务体系,推动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实施企业创新联合体行动计划,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推进华工国际校区科技产业园建设,优先引导校属企业、成果转化项目新注册企业、校友企业落户。鼓励推动创新创业平台申报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认定。

  、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做大行动,壮大一批头部企业,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实施企业创新联合体计划,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支持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大力培育引领型、创新型企业集群。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创新发展效能。


第三节 健全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增强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关联度、耦合度,努力突破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探索健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契合产业发展导向、充满活力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实施重点领域科技专项计划。鼓励区内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集中力量突破市场急需、从无到有的产品和技术。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问题,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加快构建基于国产替代技术或产品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提高优势产业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增强应对核心技术壁垒、重大突发事件的科技保障能力。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精准对接省“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市“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个人奖励约定”等松绑性、鼓励性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探索搭建政产学研平台联盟。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推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奖励力度。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在我区就地转化。鼓励与港澳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联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重点领域研发成果中试与应用推广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多元化场景应用示范。

  、构建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改革财政科技经费配置和使用方式,健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发挥区科技企业上市培育促进中心、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快实施科技信贷行动计划。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支持万博基金小镇建设具有影响力的风投创投中心,发挥万博基金小镇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鼓励各类投资机构加快培育、发掘和投资区内项目。促进银企对接,加强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服务基地的对接协作,支持优质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

  、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

  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政策,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引导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研发投入,重点培育和壮大汽车、电梯、珠宝、灯光、医药等行业的核心技术和行业品牌,开展专利导航、专利布局及高价值专利挖掘工作,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引入和培育力度。指导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深化粤港澳知识产权合作,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和一站式转移转化平台。探索设立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心,打造贯穿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供应链。推进企业专利质押融资。加强知识产权监督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专利侵权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信用建设,完善涉外维权预警机制。


第四节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以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生态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用人需求,培育、引进更多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人才环境。持续扩大“1+4”产业人才政策覆盖面和受惠面,靶向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推行新型学徒制,着力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本土创新型战略领军人才和团队。强化人才联盟日常运营实效,促成创新项目、创业团队、产业基金和科技园区有效对接,打造人才、项目全年度交易平台。建设中国广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番禺园区。推动成立广州大学城人才服务中心和海创人才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我区就业创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综合服务体系,做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提高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含金量,落实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确保高素质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加大研究设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企业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法律等专业科技服务的供给。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双创集聚区建设,推动《番禺人才创新创业20条》落到实处。依托广州大学城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自然景观资源规划建设广州人才公园。优化提升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品牌影响力。高水平规划广州大学城青创汇项目建设,打造大湾区标杆性综合性创新创业基地,助推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申报国家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项目提质增效。

  、精心培育青年成长成才

  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头脑,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构建全面、系统、长效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深入实施“青蓝计划”,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教育、资金扶持等形式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展示、推广、融资和提升的平台,打造青年创新创业链式服务体系。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辟青年多样化的成长路径。探索建立广州大学城高校海外校友会(同学会)联盟,吸引优秀海外青年到我区创新创业。

专栏2:“十四五”时期促进青年发展成长项目

1.深入推进《广州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9—2025年)》实施,落实番禺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联席会议制度。

2.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3.进一步扩大“青年文明号”“五四红旗团组织”“优秀共青团员、团干部”等品牌效应。

4.深入实施青蓝计划。聚焦广州大学城青年人才和初创型科技项目,每年安排专项青蓝扶持资金对13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扶持,同时通过场地补助、股权跟投等措施,引导广州大学城青年人才留在我区创新创业,深度激发和释放大学城对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领功能,持续深化校地协同科技创新。

5.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依托“番禺就业”自助招聘市场实现政校企三方求职招聘信息资源共享,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依托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等3所就业创业E站,加大力度为我区职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打造产业协调发展典范区

  坚持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科学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统筹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挥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提升能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构建多元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

  聚焦广州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目标,以规模体量大、技术水平高、配套协作好、支撑带动强为导向,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先进制造业上,推动“番禺制造”向“番禺智造”“番禺创造”跃进。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紧紧围绕41个工业大类产业链,大力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探索建立重点行业“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优化升级。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促进链群多元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关键供应链布局。加大产业链头部企业招商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国际影响力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协同产业、创新发展体系。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着力强自主、优品牌、拓市场,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设计、制造及产业整合发展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建设与产业链集聚。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推动自动驾驶试验和商业应用,支持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做大做强,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圈。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加快与传统制造业融合赋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番禺智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着力推进医疗器械、药物制剂、健康管理等产业发展,加快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医疗、互联网诊疗等新型医疗服务。

  三、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多个百亿级的“1+2+N”产业集群,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打造“整车生产+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传统能源汽车、新能源智能汽车,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发展能级。发挥广汽乘用车整车生产企业带动效应,做大做强做优零部件配套产业。打造五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能装备制造和电气机械产业,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家用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装备、高端家具机械等领域,强化关键基础零部件技术和高端产品开发。打造五百亿级通用设备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梯制造、电气控制、包装机械、通用零部件等产业,推广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打造更多智能工厂样板。打造百亿级珠宝产业集群,依托沙湾瑰宝小镇、大罗塘珠宝小镇,加快推进传统珠宝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珠宝销售、检验检测、会展服务、珠宝文化鉴赏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世界珠宝,番禺制造”向“世界珠宝,番禺创造,番禺销售”迈进。打造百亿级灯光音响产业集群,结合新消费发展需求,引入互联网技术、科技设备和智能手段,推动发展灯光音响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四、强化制造业要素支撑保障

  推动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倾斜。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加强工业产业区块管理,促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各级专项财政资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优化整合,建立健全专业化产业基金管理机制,更好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参与我区主导产业发展。

  五、建设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

  积极构建“全域质量”大格局,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广州大学城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点,为国际标准试点提供“番禺标本”。积极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模式,推动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打造一批市场信誉好的“番禺品牌”,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提升“番禺智造”“番禺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国家、国际标准。


第二节 锻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巩固提升商贸、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优势行业竞争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我区服务型经济的品牌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我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5%左右。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

  聚焦金融商务、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快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创新发展科技服务、高端会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一批高水平服务业集聚区和创新平台。依托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等重大发展平台,引进一批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广告服务等领域重点企业,积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加快提升科技服务业质量,推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集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平台型新中介、产业链融合服务商。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升级

  聚焦发展文化旅游、高端酒店、时尚休闲、美食餐饮、文体演艺、医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构建涵盖高端商圈和社区商业中心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优化多层级商圈布局。推动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传统产业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融合发展,鼓励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全面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范区。以长隆旅游度假区、恒大文商体项目为引领,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推进打造“旅游+”“+旅游”新业态,构建以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为核心的服务型经济。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和高端医疗资源引进力度,提升教育医疗养老专业服务水平。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以万博商务区、广州南站商务区为核心功能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鼓励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金融业态聚集发展,打造特色金融聚集发展高地。支持知识产权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政银企合作,积极推进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服务创新,拓宽企业间接融资渠道。积极稳妥推动金融开放,提高我区金融国际化水平。推动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和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建成国家级交易中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强化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和“三农”的支持。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着力提升楼宇经济服务品质,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民营企业和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区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特色新经济,支持“网红经济”“首店经济”、数字互动娱乐、直播带货、生鲜电商、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鼓励实体经济企业与视频、直播平台加强合作,推动商贸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打造直播高地。

专栏3:“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

总部经济:依托广州南站商务区、万博商务区等重点平台,大力吸引国内外各类优秀企业来我区建设运营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投资中心、营销中心等企业总部,力争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创新型总部经济集聚区。

专业服务业: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领域,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企业咨询及管理服务、广告服务、咨询、广告、会议展览、工程技术与设计、工业及专业设计、知识产权等专业服务业。

文旅产业:优化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快“汉溪——长隆——万博”旅游商圈建设,重点推进长隆三期建设和莲花山旅游区环境优化升级。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优质文创IP。

直播电商:以万博片区为试点,培育具有示范效应的直播经济总部基地,构建“政、企、人、货、场”一体化平台。依托欢聚时代、虎牙等行业龙头企业,加速发展直播经济、平台经济。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销售企业与视频、直播平台加强合作,支持“千鲜汇”“希音”等新业态企业加速发展。

夜间经济:加快形成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推动社区商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畅通城乡双向消费渠道,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

首店经济:提升重点商业综合体的区域首进国际品牌比重,在服饰、餐饮、娱乐等领域引进一批“网红”小店、明星潮牌和轻奢品牌,形成全方位、差异化、品牌化的“首店经济”矩阵。


第三节 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坚持数据驱动、数字赋能,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和流通,全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一、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实施工业互联网工程,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开展大数据挖掘、云制造等创新应用,推进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围绕5G+嵌入式技术,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控制系统,促进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领域工业自动化产品质量和生产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发展工控软件、工控计算机产业,打造智能制造软件生产基地。布局一批高能级双跨平台、专业级平台运营服务商、边缘计算服务商、信息安全服务商等,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园区、行业、产业链应用场景。实施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提升行动,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和工业大数据、供应链金融发展。

  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重点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导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平台”合作,促进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和分享经济发展壮大和公平竞争,打造1~2个线上经济的全国性、国际化品牌。加快发展游戏、VR、电竞、动漫等产业,以直播经济为重点打造数字互动娱乐产业强区。加快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升数据资产资本运营水平。

专栏4:“十四五”时期数字产业发展重点

人工智能: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和思科(广州)智慧城为主要载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智慧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驱动型产业)、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关联产业总部经济,积极引进一批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总部型企业或上升企业。

数字新基建:重点推动5G基站、智慧灯杆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建成的5G基站站址数量达到约1.6万座,实现全区5G网络连续覆盖;力争到2025年,全区建成智慧灯杆数量达到0.7万根,为重要干线、重点场所提供保障5G网络深度覆盖所需站址资源。

软件与信息服务: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工业研发设计、仿真验证、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营维护等环节的创新突破,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区块链:围绕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等核心技术组织实施技术攻关,深化区块链技术在政务、金融、医疗、交通、司法、商务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培育一批具有推广示范意义的区块链应用产品,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


第四节 优化提升产业功能布局

  着力构建“双轴三区多园”的现代产业格局。

  “双轴”:围绕南大干线产业创新轴和番禺大道文商旅融合发展轴,形成番禺“黄金十字”的产业发展轴线。以南大干线为产业创新主轴,推动南大干线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串联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大石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园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广州大学城、番禺汽车城、东部莲花湾等重大发展平台,大力发展“五型经济”。以番禺大道为文商旅融合发展主轴,充分发挥沿线文商旅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优势,联动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旅游资源,加速推动区域成片连片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范、岭南味、番禺韵”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区、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三区”:以广州大学城为核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集聚区。加快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建设,汇聚人才、科技、资本、数据等高端产业要素,辐射大学城南岸地区承接建设成果转化产业园。以“万博长隆——广州南站”为核心,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加快广州南站地区开发建设,集聚发展高端专业服务业,将广州南站地区打造成为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示范高地。规划推动万博长隆片区连片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标杆平台。以莲花湾片区为核心,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聚区。重点依托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番禺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平台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能级,围绕海鸥岛、莲花山等特色景区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探索性开发番禺汽车城内工业旅游,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打造集中度显示度更高的第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

  “多园”:加快高铁、城轨、地铁沿线站点综合规划开发,聚焦商业消费、智能制造、文化创意、数字经济、现代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全域多节点构建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的综合经济圈,推动天安节能科技园、番禺工业经济总部园区等15个重点产业园区发展。

专栏5:“十四五”时期重大产业发展平台

序号

名称

功能定位

重点产业及发展目标

1

万博长隆片区

全国重要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紧密结合示范引领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开放高地。

重点产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能源及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与卫星应用、都市消费工业等。

发展目标:万博商务区内现状建设量114.8万平方米,待建设量273.22万平方米。未来打造成为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典范区域,形成“四片区一典范”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十四五”期末产业、商业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商融合迈向新台阶,质量效益名列前茅,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文化、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华南第一商圈”。预计至2025年平台产出体量与消费体量均达到千亿级。

2

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广州大学城

产城融合、学城融合、人城融合的第四代科技产业园区,宜业宜居的理想之城、幸福之城。

重点产业: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353.8万平方米,待建设量645.2万平方米。未来突出专业化平台优势,重点打造智慧科技、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产业以及第三方专业服务业,促使基地内育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预计至2025年平台产出体量达百亿级,同时不断向区内制造业产业园区转化科技成果。

3

番禺汽车城

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领航区、国际新能源智联汽车产业高地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重点产业:传统汽车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汽车衍生产业和服务业、智能制造机器人、健康科技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437.4万平方米,待建设量1245.99万平方米。计划推动成立行业协会,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番禺汽车城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特色初步显现,成为集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研发、物流等于一体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预计至2025年平台产出体量达到千亿级。

4

广州南站地区

“世界上最好的火车站”之一、“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的门户枢纽”“面向门户枢纽的价值园区”。

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IAB产业、文化和体育产业等。

发展目标:广州南站商务区现状建设量889.3万平方米,待建设量2507.83万平方米。“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IAB产业为支撑,文体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成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化高端商务区。预计至2025年平台产出体量达百亿级。

5

番禺智能制造产业园

湾区智造新高地,广州创智强引擎,国家智能制造示范承载地,广州创智发展的价值新园区,番禺创新经济重要增长点。

重点产业: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慧海洋与海洋工程装备、高端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

发展目标:高标准推动番禺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和开发建设,将产业园打造成产城融合、智慧高效、品质生态的产业园典范,成为拉动番禺传统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的“火车头”(规划中)。

专栏6:“十四五”时期重点园区

序号

名称

功能定位

重点产业及发展目标

1

番禺工业经济总部园区

集聚总部办公、信息技术、研发设计、创意总部、交流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总部基地。

重点产业:信息技术、石油化工、服装与电商、建筑业、珠宝制造、教育信息化、化妆品、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医疗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0.05万平方米,待建设量97.36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创新型、综合性总部基地。计划“十四五”期间完成园区内部及周边配套道路的建设,2021年园区入驻项目基本全面动工,2023年园区项目基本完成竣工验收,预计2025年达产,实现产值约273亿元。

2

广州番禺天安节能科技园

综合性产业科技园区。

重点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教育培训、文旅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72.4万平方米,待建设量26.62万平方米。将不断提升两大创新创业平台(南方雏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粤港澳台侨青创新创业加速基地)综合服务实力;升级园区软硬件公共服务功能,优化业态与空间分配。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374亿元。

3

番禺创新科技园

集科研、生产、办公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

重点产业:智能制造、大健康、生产性服务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6万平方米,待建设量35.78万平方米。未来将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生产性服务三大行业发展,以定制方式加强与客户合作开发,赋能区域经济增长。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32亿元。

4

广州巨大创意产业园

一体化企业服务园区。

重点产业: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电子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3.3万平方米,待建设量10.06万平方米。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经济发展平台和信息化网络平台,提供政策咨询、招商咨询、技术交流、产品推广、电子商务等方面服务,吸引人才集聚,增强创新能力。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5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聚焦大学生创业的孵化器。

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3.7万平方米,待建设量22.96万平方米。未来园区将建设星海众创空间,重点挖掘具有投资潜力的企业和项目,用好青蓝科创投资基金。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25亿元。

6

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促进省内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特色载体和产业集聚的标志性园区。

重点产业:集成电路及电子信息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4万平方米,待建设量1.3万平方米。重点建设集成电路EDA公共技术平台、集成电路检验测试平台、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平台,加强集成电路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和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和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集成电路专家团队,打造良性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生态。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3.8亿元。

7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

国家级生物医药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

重点产业: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1万平方米,待建设量0.3万平方米。进一步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产学研合作,促进地方政府转型升级,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端人才项目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服务。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2亿元。

8

沙湾珠宝产业园

面向全球高值工业品原材料采购及成品研发设计、珠宝加工、交易、鉴定、展贸、物流、零售、仓储、金融结算、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覆盖全生产链的一站式综合服务示范性园区。

重点产业:珠宝产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19.7万平方米,待建设量47.39万平方米。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的服务以及资本化的途径,有效聚集创业服务资源,为产业园入驻企业提供全链条的增值服务。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50亿元。

9

华创产业园

高端制造产业新城。

重点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都市消费工业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27.8万平方米,待建设量103.48万平方米。为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提供成本低廉、快捷便利的金融、法律、人才等综合服务;为科技企业转型搭建平台,提供全覆盖的信息平台和工作平台,通过政策指引、信息通报、技术咨询等工作,服务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88.5亿元。

10

番山ABP总部园区

总部经济、创新创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站,初创企业的苗圃和加速器。

重点产业:5G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环保科技、大数据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AI智造、信息技术、3D打印研发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4.3万平方米,待建设量1.9万平方米。依托番山创业中心科技园为基础,打造番山总部e谷、番山智库形成区域经济金三角,成为集高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集群的智慧中枢。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210亿元。

11

广州星力动漫游戏产业园

动漫游戏科技孵化与文化创意发展集约地。

重点产业:数字创意、文旅体验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6.9万平方米,待建设量5.09万平方米。规划发展建立软件研发中心、游戏数据中心、动漫影视制作中心、游戏研发学校、游戏营运学校、电竞中心、玩具设计中心,打造动漫游戏产业新标杆、新名片。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52.65亿元。

12

金山谷创意园

大型企业总部基地。

重点产业:电子信息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29.7万平方米,待建设量4.21万平方米。未来将不断引进高新企业研发中心及核心部门,打造成为我区一流的创意园区。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48亿元。

13

海伦堡创意产业园

广州市市级综合型孵化器。

重点产业:电子商务、信息科技等。

发展目标:现状建设量25万平方米,待建设量6.19万平方米。未来园区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培训及创业服务,支持创新创业,构建全生态创新资源生态圈。建设商业中心、酒店、公寓等,完善配套设施。预计至2025年实现产值70亿元。

14

番禺第二工业经济总部园区

产城融合、智慧高效、品质生态的产业园典范。

重点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产业。

发展目标:项目地块位于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启动区,加快推动番禺智能制造产业园规划和开发建设,拉动我区传统制造业创新转型发展(规划中)。

15

番禺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

影视文化产业集聚、推动影视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娱乐业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重点产业: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

发展目标:建成后将实现影视策划后期制作、影视中心剧场、影视文化旅游宣传、文化创客集聚空间、影视教育培训中心五大功能(规划中)。


第五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着力探索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积极主动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

  依托国内大市场,主动服务衔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全国客运量最大火车站的服务效能,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好地融入国内大循环。

  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深度融入国家统筹推动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大局,提高交通通达和市场连通效率,破除生产要素流通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提升汽车等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探索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先进城市在科技、产业等领域的对接与合作。支持我区优势企业在国内布局,鼓励引导更多番禺企业拓展内销市场,提升“番禺智造”的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

  二、持续提升交通枢纽服务能级

  持续提升广州南站枢纽能级,将广州南站打造成为全国高铁枢纽站城融合及产城融合发展的典范、世界一流火车站、引领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高端城市门户。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一体化,实现15分钟可到达广州中心城区和30分钟可抵达白云机场、南沙海港以及佛山、中山等地;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的高铁通道,实现1小时直连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以我区化龙物流枢纽、南村配送中心为重要节点完善区域物流网络,整体融入广州现代化物流枢纽网络,发展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优化现代流通体系,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积极推动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承载区

  坚持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新兴消费和传统消费并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助推广州建设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一、促进商圈经济提质升级

  建设高品质消费集聚区,分类优化提升高端时尚商圈、都市文旅商圈、专业展贸商圈,推进万博长隆商圈打造成为国际消费示范区,重点发展广州南站商圈、祈福——雄峰城商圈、市桥北片商圈、番禺广场商圈、亚运城商圈、汽车城商圈等一批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商圈。鼓励国内外知名时尚品牌入驻,开设旗舰店、体验店,吸引高端消费。推动社区商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持续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番禺国际珠宝节、番禺珠宝周等活动,联动长隆旅游度假区、莲花山旅游区、沙湾古镇、余荫山房等热门旅游项目,汇聚优质客源带动区域消费提质升级。推动实体商业智慧化升级改造,支持传统卖场和批发市场向场景化、体验化、智能化转型。

专栏7:“十四五”时期重点商圈发展重点

万博长隆商圈:以万博商务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依托番禺敏捷广场、粤海广场天河城、德舜大厦、广晟万博城、四海城、奥园国际中心、番禺万达广场、万博商务区地下商业空间、番禺中华美食城等系列商业综合体、新世界——广州地铁汉溪项目等系列TOD综合体项目、长隆度假区系列景区为重要载体,重点打造以文商旅体为主题,集全域旅游、时尚消费、娱乐休闲、特色餐饮、夜间消费于一体的国际消费核心商圈。

广州南站商圈:充分发挥广州南站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流集聚优势,全面推进广州南站商业大街建设,依托广州恒大专业足球场、广州南站地下空间、南站喜街等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广州南站TOD、国际会展中心、五星酒店、粤文化等文商旅项目建设,加快布局特色商圈业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

祈福——雄峰城商圈:以祈福缤纷世界为核心,重点发展商贸、餐饮、购物、金融、保险等生活消费业态,持续提升一年一度广州国际美食节的质量、水平和影响力,打造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及全域旅游消费新地标;以雄峰城为核心,重点发展建材、生活和专业市场消费业态,打造广州最大规模的专业市场旗舰商业综合体。

市桥北片商圈:依托钻汇广场、喜悦天地、汀沙步行街、石桥公园人防工程和易发步行街等为载体,充分发挥广州地铁3号线区位优势,通过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打造集商贸、娱乐、饮食、购物、办公于一体的市桥地标性消费商圈,带动市桥经济发展。

番禺广场商圈:借助番禺广场地下空间、站场综合体规划建设,依托基盛万科中央公园、汇珑商业中心、永旺梦乐城以及市桥沙圩一村、沙圩二村、东郊村等为发展载体,打造购物、娱乐、餐饮、商贸、金融等一体化的商业中心,促进周边地区发展成为时尚生活组团、城市商旅轴、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和消费氛围。

汽车城商圈:以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核心,围绕智能制造、创新研发、生态小镇三大领域,重点规划汽车制造、研发、金融、文化、旅游、商贸六大业态,形成“一轴两廊三区”功能分区(即产城融合生态轴,七沙涌生态廊道、金山—莲花山生态廊道,智能制造区、智汇区、生态小镇),打造集智能、创新、共享、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城。其中,智汇区以汽车产业为主题,以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创业孵化、总部经济、商业贸易、生活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推动汽车城产城融合发展步伐,形成全球顶尖研发人才、高端技术等资源集聚区,打造宜业宜居宜商的国际化、专业化与智能化的汽车新城核心区。

亚运城商圈:依托广州亚运城内房地产业、亚运城广场及周边商业街为载体,充分发挥广州地铁4号线和3号线东延段(在建)区位优势,通过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成文,打造集商贸、娱乐休闲、餐饮、购物、办公于一体的广州亚运城地标性消费商圈,带动石楼镇经济发展。

  二、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

  打造以万博片区为核心的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扶持超过3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头部直播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MCN机构,孵化一批网红品牌,培养一批网红带货达人,全面打造直播电商强区,力争在产业规模、行业影响、规范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全力支持以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为代表的网络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新建商业体提前规划网络直播间,引导运营商开拓线上业务。加快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创新发展线上经济和无接触交易服务。拓展多元化直播电商应用场景,促进直播与VR、AR技术融合,提高消费者体验。

  三、聚力塑造夜间经济品牌

  谋划打造万博长隆、番禺广场、番禺中华美食城、祈福缤纷世界等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突出地标性夜间景观,完善周边配套“夜间经济”功能服务。增加夜间消费产品供给,整合开发夜演、夜宴、夜娱、夜宿、夜购、夜景产品,培育发展夜间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和夜游精品线路,鼓励文商旅、餐饮购物等行业企业延时经营、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夜间开放,支持24小时便利店、实体书店、深夜食堂,策划灯光秀、文艺演出等夜间文娱活动。探索开展夜间公交服务模式,切实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的巡逻防控,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

  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积极营造“安全放心、质量放心、价格放心、服务放心、维权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引导境外教育、医疗、旅游等高端消费回流。实施消费惠民系列行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升级,支持开展汽车、电子数码等产品下乡活动,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向农村地区延伸,畅通城乡双向消费渠道。大力倡导良好的市场氛围,不断提升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消费者满意度。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促进商务诚信体系标准化。


第三节 着力拓展投资空间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深入挖掘投资新增长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一、持续加大“两新一重”建设投资

  加快实施新基建行动计划,高水平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能充电等设施建设,培育打造一批新基建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有效投资,健全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加大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力度,深化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营造高品质的居住环境。加强交通、能源、民生保障等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加快推进番禺客运站、陈头岗等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促进“枢纽+社区+产业”融合发展。优化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二、深化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

  持续推动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落实好“双跟踪、双督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规划项目转化机制,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分年实施推动,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有效投资,引导各类资金更多投向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强化工业投资韧性,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增资扩产,推动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强化重点项目目标管理责任制,提高重点项目建设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集中优势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放管结合推进企业投资便利化,继续降低民间投资门槛。通过打通投资渠道、优化企业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产权保护力度等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构建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投资重大项目的机制,创新并分类使用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促进民间资本成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完善多渠道的投入回报补偿机制,确保民间资本投资回报率。建立完善政府项目社会化运营机制,减轻财政支付政府投资项目运营成本压力。


第四节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为重点,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推动外贸进出口促稳提质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推动货物贸易产品向高质量、高端化迈进,稳定机电产品、珠宝首饰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高附加值、自有知识产权、自有品牌产品出口扩张。培育壮大本土外贸企业。积极应对外部贸易政策变化,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落实涉企惠企政策,引导企业通过开拓替代市场、寻求关税豁免、提升产品竞争力等方式降低风险。结合国家政策鼓励外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优化供应链,挖掘新的贸易增量。

  、培育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

  构建适应我区外贸发展特点的市场采购贸易运行规则和监管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开展业务。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加快推动从依赖传统服务外包领域向培育高附加值领域转变。依托“互联网+”及5G、区块链、AI等前沿技术促进服务贸易融合发展,重点开展金融、国际物流、动漫设计等领域服务贸易。积极创新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和监管模式,搭建服务跨境电商发展平台,建立配套物流服务体系,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拓展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

  三、大力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

  紧抓中国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重大机遇,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引导外向型企业加强与东北亚、东盟、欧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产能、科创、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提升发展空间,构筑国际大循环的战略新支点。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保护,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鼓励优质外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四、健全内外贸一体化体制机制

  着力完善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体制机制,支持外贸企业搭建渠道出口转内销,推动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机制、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做好外企安商稳商工作,坚持“一项目一策”帮助外资企业解决用地、用能、环保等问题,支持外资企业在我区增资扩产和再投资。实施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加强企业海外经营行为合规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加快发展涉外经贸法律服务。争取上级支持钻石进出口一般贸易通关政策落户我区。


第六章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
深度市场化改革新格局

  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以优化营商环境牵引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激活市场、要素和主体。


第一节 建设适宜开放创新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对照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和国家、省、市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努力实现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为实现跨越发展探索新路径、释放新红利。

  、全面推动营商环境提升

  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改革举措,打造与国际规则衔接的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快推动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网络实名核验、双向物流寄递、网上缴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在政务服务办理过程中的应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与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制度优势。创新推进政务服务集约化改革工作,以“中心+大厅+窗口”三级党建架构实行“大党委+部门”双重管理机制。以镇(街)体制改革、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发展为契机,争取更多市级审批事权下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快设立广州市政府服务中心大学城分中心、广州南站分中心。落实国家财税管理和减税降费各项部署。加快建设全流程“线上海关”,压缩整体通关时间。

  二、提升招商服务工作能级

  构建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大服务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好区和镇(街)两级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队伍作用,强化镇(街)属地招商和服务责任,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式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提升番禺区亲商服务平台的服务覆盖广度、深度。攻坚破解企业在设立、生产经营、注销退出、破产重组等生命周期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实行首问责任制压实服务责任。鼓励厂商会、镇(街)商会、各行业协会、个体私营协会等搭建企业产销供需对接平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共同体,打破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孤岛”。做好各类产业、人才、惠企政策、可供招商物业和土地资源等内容展示宣传,搭建优质产品供需的资源共享平台。

  三、提高具有番禺特色的改革综合效能

  紧抓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特事特办工作机制的重大契机,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扎实推进我区承担的国家、省、市改革试点任务,重点推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现代产权、国有企业、要素配置、城乡融合发展、城市更新、人才体制、民生保障、绿色发展等领域改革,抓好改革协同配套,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鼓励基层大胆改革创新。加强改革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提升改革质量和实效。


第二节 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围绕打造高水平的数字政府,高标准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化水平,提高数字化治理能力,逐步实现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监管精准的数字政府。

  一、主动创新服务理念

  推进“以移动办理为主,自助办理为辅,窗口办理为补”的政务服务改革,打造一门、一窗、一网、一端、一屋“五个一”政务服务体系。扩大“承诺制信任审批”事项范围,优化审批监管政务服务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扩大“秒批”政务服务范围,实现“全流程网办”。加大力度推进移动端自助政务服务“马上办”,完善自助终端功能,在全国率先实现5G+VR智慧政务晓屋进社区(园区),畅通“最后1公里”。打造跨部门、跨系统、跨模式、跨地区的新型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大脑”,打造集指挥调度、辅助决策、项目应用于一体的智慧系统,加快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能力。

  二、积极转变执法模式

  主动适应“互联网+监管”发展新形势,依托我区“政务数据大脑”,整合汇聚政府、企业、互联网和第三方的监管信息,部署推广使用广东省行政执法“两平台”,统一使用执法端,对接我区信用信息系统,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对各领域执法监管事项进行精细化梳理并固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全程记录。对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建立纠错容错机制,通过人工智能积极协助企业提前感知风险、尽早发现问题。建立服务型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彻底消除以“卡禁限罚”为中心的传统执法模式。

  三、建设大数据交易平台

  以建设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通过市场化商业方式提升全区的数据融合、价值发现、增值变现与数据应用的能力。鼓励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交换和交易等,构建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产业生态,推动数据资源的治理、挖掘、利用和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在我区集聚和高质量发展。通过我区“数字政府”建设工程实现以市场换产业,引导“数字政府”相关创新性企业在我区集聚发展;以政务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共享启动数据流通交易生态,以滚雪球效应来打造数据流通交易枢纽。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资助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激发国资国企发展动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构建有利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全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

  、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增强土地配置供给的灵活性,运用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点状供地”、新型产业用地(M0)等方式发挥土地资源最大效益。提升劳动力要素供给质量,健全劳动力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适应我区特点的劳动力流动制度。加快发展资本要素市场,协调相关领域改革协调配合推进,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建设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引进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推进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完善数据规范体系、强化数据共享衔接、深化数据价值应用、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二、激发国资国企发展动力

  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区域综合开发、关键产业链协助、保障城市运行和民生福利领域集中投向,发展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持续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落实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推动应由企业自主经营决策的事项归位于企业。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有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出清。

  、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攻关,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政策体系,优化提升“民营经济20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强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产融对接服务,破解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民企服务体系,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政策制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进一步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保护民企合法权益。


第四节 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建立全方位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加快信用监管标准化、智能化进程,加大信用信息整合应用力度,充分发挥信用增值、权益资产作用,促进信用服务实体经济。

  、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管理、失信主体信用修复,以及政务、商务、社会、司法领域信用制度。强化政务诚信监测治理,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推行事前承诺、事中监管、事后奖惩,强化行业组织自律承诺,建立市场准入前诚信教育体系,推广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办理、信用审批,拓宽查信用信的应用领域。加强事中监管,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规范警示约谈和失信案件机制。完善事后惩戒,大幅提升失信成本,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整治。实行新业态触发式监管、沙盒式监管和包容审慎监管。重点做好“双公示”、信用信息“红黑”名单联合奖惩等。

  、加强信用监管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信用信息数据质量建设,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使用,完善覆盖各类主体的信用档案,常态充实信用信息数据资源。建立番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监管、个人信用等应用支撑平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信用数据采集及信用服务平台建设,强化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信用大数据资源的汇聚、融合,建立一批信用大数据智能化示范应用场景。加强信用信息数据资源服务和监管,严格个人信息保护。

  、开展公共信用信息深度融合应用

  大力推进“信易贷”,拓展“信用+科技+普惠金融”创新应用,推动小额贷款行业监管链、风控链、司法链、征信链、服务链“五链合一”。积极拓展在交通出行、餐饮消费、文化旅游、医疗教育、养老家政等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易+”建设。在行政审批、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投标、财政资金扶持、知识产权等领域积极应用信用服务产品。引导征信、信用评级、信用保险、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及培训等信用服务业发展。


第七章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厚植
区域合作协同发展新优势

  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战略部署,深化与港澳在各领域的合作,深入参与广深“双城联动”,积极承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任务,力争在港澳规则对接、制度衔接、产业合作、公共服务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第一节 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面深化与港澳合作,主动谋划一批重大合作平台,促进规则衔接和要素便捷流动,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构建与港澳协同发展新格局。

  、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为目标,深入推进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先导区建设,重点在广州南站地区布局建设文化体验消费中心、商贸会展交易中心、总部经济集聚中心、高端专业服务中心,将广州南站地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新高地、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全面合作门户枢纽、广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粤港澳深化合作新平台。着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建设,加强与港澳在数字创意、人工智能、数字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紧密对接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不断强化汉溪长隆万博片区商旅资源集聚态势,高水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

  二、推动与港澳规则对接

  以实施“湾区通”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聚焦食品安全、医疗、交通、通关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具体问题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多样化实现形式。探索数据跨境流动、开放、融合的长效机制。落实港澳和海外青年来穗发展政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双创集聚区等双创平台作用,创新交流合作模式,推动青年人才在我区创业就业。探索在部分重点行业领域中开展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资格认可试点,允许具备条件的金融、税务、法律、会计、建筑、规划等专业人才按相关规定在区内提供专业服务。全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协助开展面向港澳社会的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意识。

  三、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

  加快打造以祈福新邨为中心的番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示范区。深化与港澳在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旅游及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国际一流融合型社区。在政务服务、支付结算、出行配套、购房置业等方面为港澳人士提供便利。积极引入港澳优质企业、服务团队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和医疗服务跨境衔接,争取港澳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设置医疗机构。深化推进与港澳、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外高端的学前教育合作项目,适时在高中阶段开设港澳子弟班。联动港澳开拓现代旅游新业态,打造国际化旅游休闲目的地。



第二节 深入参与“双城”联动发展

  全面参与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全力支持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学习借鉴深圳试点成功的改革经验,在科技创新、政府服务、人文民生等重点领域与深圳开展广泛合作。

  、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合作

  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共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着力汇聚大湾区高端创新要素在我区承接创新和实现成果转化,共促创新链全链条融合贯通。加强先进制造业对接,依托我区汽车产业集群优势,助力广深建立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体系、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加强与深圳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全国性领军企业合作,提高产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二、促进人文和公共服务合作

  持续深化与深圳旅游合作,以长隆旅游度假区、莲花山风景区等为载体,加强与华侨城等知名旅游企业合作,统一打造旅游品牌形象,协同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共同打造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强与深圳在“互联网+政府服务”、智慧城市领域合作,共同提高数字政府的服务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

  三、完善“广深”联动发展机制

  坚持以改革联动为牵引,率先复制应用试点经验,携手探索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促进两地人员、物资、信息、技术、资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动。加强制度创新联动,建立制度创新成果相互快速复制机制,进一步加强两地制度创新成果复制共享。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一核一带一区”建设

  全力服务“一核”主引擎、“一带”主战场、“一区”新标杆,加强交通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合作,完善联动发展体制机制,全力参与广州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积极推进与佛山、东莞等跨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跨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南北两侧交通联系,加快推动建成贯通广州城区、番禺区、南沙中心区“三高三快”通道建设。强化东西两翼交通衔接,向西加强广佛同城间联系,向东加强与东莞的连接,进一步巩固提升我区交通枢纽功能。高标准建设好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对接好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打造便捷高效城市轨道网络。优化跨市域常规公交和地铁接驳,整体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精准动态协同服务能力。

  、全力参与广州都市圈建设

  依托广州大学城、莲花湾片区,积极谋划“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发展轴上的番禺支撑点。加强与广州市内各区合作,推动与南沙区、中心城区的便利交通联系,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科研产业化共同体。积极推动广佛同城极点带动,探索共建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持续深化番顺共建广佛同城示范区建设,强化南海、番禺、顺德三区科研创新合作,统筹区域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加深交流与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参与广清一体化建设,加快推动两地产业合作,促进两地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

  、持续拓展区域发展合作

  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撑,与兄弟区、周边城市协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和要素资源配置。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高铁沿线城市在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旅游联盟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加强与香港、深圳在航运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促进港口优化升级,拓展中远期战略发展空间。强化番禺品牌输出,推进制造业、劳动力、资源型产品、文商旅等领域对口协作合作,带动欠发达地区更好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八章 聚焦城市品质提升,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型空间

  把握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律,坚持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高标准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高水平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功能定位,高起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高品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型空间。


第一节 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地位,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聚焦全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高效集聚,形成分工更合理、发展更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型布局,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美丽国土空间。

  一、完善“三线一单”管控体系

  根据广州市统一部署,编制好《番禺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落实好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强化统筹衔接,做好“三线一单”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环境质量目标管理、环境监测预警、战略和规划环评等的衔接工作。强化运用落实,把“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的重要依据。实行定期评估与动态更新,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数据共享体系及成果应用机制。

  二、完善城市重点功能区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探索城市空间资源统筹利用新机制,引导城镇空间集约发展,推动规划“战略留白”。高水平做好广州南站核心区、石壁组团、广州大学城片区等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深化万博长隆片区、“三园区一基地”、莲花湾片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工作,盘活水源保护区调整释放用地。实施大学城优化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大学城绿化景观体系,创造更多校际交流、全岛共享的公共空间,高质量打造“大学城样板”碧道。精心做好莲花湾片区高水平城市设计和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莲花湾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山、海、田、围、涌、岛的水乡田园肌理,以互联互通、功能复合、适度预留、生态融城为理念,打造睿智聚落,营造文化风景与功能融合的城乡空间格局。发挥广州大学城科教资源集中的优势,推动莲花湾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先行区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培育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促进片区差异化统筹发展

  以南大干线为产业创新主轴、番禺大道为文商旅融合发展主轴,统筹东、南、西、北四个片区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乡布局,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东部片区包括化龙镇、石楼镇、石碁镇、大龙街,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和零配件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依托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推进番禺智能制造产业园,打造成为承接大学城科技创新孵化成果的产业基地。全力打造以广州莲花山中心渔港为基础的珠江口渔港经济区。

  西部片区包括石壁街、沙湾街、沙头街、钟村街、大石街、南村镇南大干线以南区域,重点发展IAB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商贸会展、现代服务业、珠宝产业、旅游业等,着力建设广州南站地区,带动周边大型专业足球场、万博长隆片区联动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以沙湾瑰宝小镇、大罗塘珠宝小镇为依托,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珠宝设计、展览、销售产业生态圈。

  南部片区包括东环街、市桥街、桥南街,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业、商务与科技服务业、旅游业等,以市桥为核心,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功能城区综合服务能力。

  北部片区包括洛浦街、小谷围街、新造镇、南村镇南大干线以北区域,聚焦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推进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广州大学城青创汇等项目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策源地和科技创新城。

专栏8:“十四五”时期各镇发展重点

石碁镇

以智能制造和文旅产业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发展特色红木产业、高新科技、智能制造、“互联网+”等。

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整合永华红木艺术馆、浩洋电子“国际灯光博物馆”“华三书院”等工业旅游资源以及人文、自然景观,打造市莲路“文旅产业带”。以南浦村旧村全面改造为启动区,建设融合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石碁红木特色小镇。

新造镇

以建设美丽宜居的产业新城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发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

发展方向:创新城一期地块将以信息产业、数字经济为核心,引入大数据、物联网、节能环保等高新科技企业聚集。充分利用广医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医疗健康综合产业。

南村镇

以构建“居住+产业”组团的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房地产、轻工业、商贸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发展方向:全面落实万博商务区各项产业、商业规划方向,配合各项目交付节点,加快开展万博商务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知名龙头产业集群,打造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务于一体的“华南第一商圈”。

化龙镇

以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工业(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制造、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电动工具制造、包装材料制造、家居用品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食品加工)。

发展方向: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完善汽车产业链,打造“整车生产+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健康产业,支持维力医疗、花安堂等企业增资扩产。推动智能家居扩大产能,支持好太太、奥莱等辖区龙头家居企业扩充业务。打造食品生产基地,建立全国性食品生产基地。

石楼镇

以提升城乡建设,优化居住区版块规划与制造业区域版块规划,打造宜业宜居的城镇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工业(电梯整梯和零部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服务居住区的商务服务业。

发展方向: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完善电梯产业链,打造电梯制造业整梯生产。加快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建设,以产业引领为核心,引入优质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广州亚运城内居住生活圈和亚运城商圈打造宜业宜居的环境。

市桥街

以发展市桥北片地铁商圈经济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发展文、商、旅产业。

发展方向:提升市桥北片商圈核心产业功能,促进“旅游+珠宝+文化”产城融合。以钻汇广场商圈升级建设为突破口,以市桥站周边地铁商圈为聚集区,构建文商旅产业纽带,以点带面,连片辐射,促进市桥经济发展。

沙头街

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抓住“两个核心(珠宝首饰、冷冻产业)”,突出落实“四核驱动”(海伦堡创意城、大罗塘珠宝小镇、食品深精加工、商旅经济)发展战略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珠宝首饰、冷冻产业、商业。

发展方向:倾力打造大罗塘珠宝小镇品牌。全力助推珠宝企业转型升级,搭建洽商合作平台,打造或引进实力品牌龙头企业,拓展经营新模式。大力抓好海伦堡北区建设,着力在北区打造集酒店、写字楼、高级公寓、商场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贸项目。

东环街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产城结合示范社区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聚焦第二、三产业。

发展方向:积极构建“三区一轴一带”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区”为数字创意新型社区、新兴产业智慧社区、时尚消费产业社区;“一轴”为产业创新发展轴;“一带”为休闲活力带。

桥南街

以建设宜业宜居生活圈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商业。

发展方向:通过推进整村改造工作,促进村级工业园区的全面升级提升、活化和拓展招商资源,引入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以优化产业结构。以番禺大道桥南区域为重点,通过引进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提升,推动汽车销售服务产业的发展。

小谷围街

以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粤港澳大湾区“智高点”、广州“最强大脑”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

发展方向:根据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为“一心一轴六区”,其中“一轴”就是“科技创新轴”。广州大学城依托科技创新轴,加速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平台载体。聚焦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园区)项目,打造建设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高新科技枢纽、广州大学城中轴线上高品质的TOD城市综合体、活力多元的优质产业孵化基地。推进广州大学城中轴线15个地块的统一开发建设项目。聚焦广州大学城青创汇(北亭广场)项目,以创新创业办公和体验式商圈为两大龙头,全力打造广州大学城“航母”级别的创新创业基地。

大石街

以“双核布局”“双轮驱动”“双翼联动”发展思路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发展方向: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抓住长隆和日立电梯两大巨头,巩固东部商业、西部工业两大核心区域,形成“双核布局”;大力发展电梯、电子等先进制造业和新兴创意产业园,打造大石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园区,大力推动生态旅游、餐饮住宿、汽车服务、直播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强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南大干线产业创新轴,紧密连接万博长隆片区和广州南站片区两大平台,促进东西“双翼联动”,为大石新一轮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洛浦街

以宜商宜居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以商贸业和信息产业为主导。

发展方向:“一村一园两带”。“一村”以沙溪村旧改为起点,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改良城市道路交通,并重新谋划新业态,以高档商贸业、“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产业为主导布局,打造“广州未来之星”的经济圈。“一园”充分利用村级工业园区提升改造的政策,积极发动辖区园区改造升级,预计“十四五”时期完成12个园区,约30万平方米园区改造,完成低端制造业向“高精尖”制造业、信息化产业的转变。“两带”指以厦滘、南浦地铁为经济发展突破口,串联周边的产业科技园区、商业购物广场、综合写字楼,打造办公、休闲、餐饮、商业为一体的经济带。

石壁街

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和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为总体发展定位。

重点产业: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青创文化、科创服务、特色文旅、商贸会展。

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南站核心区开发建设。精、准、稳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土地出让时序,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围绕“一核两带三路”综合治理,推进石壁片区、韦大片区旧村改造,推动旧厂房改造、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依托万科世博汇、发现广场、李锦记大厦等重点载体,重点引进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逐步形成广州南站商务区产业体系。打造南站商圈。依托广州恒大足球场、广州南站地下空间、南站喜街等商业载体,推进荣耀广场、万科世博汇、南站TOD、三雄总部等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消费增长,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中车、三雄极光等辖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促进规模经济发展。

钟村街

以打造“文、商、旅、体”高度融合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平台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业、体育和旅游产业、数字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发展方向:以万宝基地企业、保伦电子等企业为核心,促进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发展。以发展广州南站商务区、万博长隆商务区为契机,推动汉溪商圈的时代E-PARK、新世界地铁项目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同时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以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祈福集团等总部企业为核心,在祈福、雄峰城、汉溪商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信息技术以及直播产业。以广州恒大足球场项目、长隆度假区、大夫山森林公园、钟村街传统文化等为核心,大力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商贸融合发展。借助广州南站商务区的发展定位,以富力国际医院、祈福医院带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集聚发展。

大龙街

以打造我区东部商业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产融结合示范区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轻工业、商业、VR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方向:按照“处处优化营商环境,人人都是服务员”的思路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升级改造,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品质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和村级工业园区升级改造,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沙湾街

以科技制造业、沙湾瑰宝小镇、文商旅发展为总体定位。

重点产业:科技制造业、珠宝产业、文商旅产业。

发展方向: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理念,以沙湾瑰宝小镇建设为抓手,壮大特色经济、积极升级传统产业、开拓时尚创意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搭建产业集聚平台。持续开展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促进珠宝产业园区和沙湾古镇旅游片区集聚集群发展,打造珠宝元素、历史文化和休闲旅游高度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小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狠抓科技制造业。全力推动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带动新兴产业全面发展。深化文商旅融合发展。深化“全域旅游”创建,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业与沙湾历史民俗文化以及珠宝产业、自然生态等资源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沙湾古镇——宝墨园——龙湾涌湿地”岭南文化生态旅游片区旅游发展水平。


第二节 深入实施包容性城市更新行动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牢牢把握“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总体工作目标,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为我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贡献。

  、聚焦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和目标任务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聚焦“一区一圈两带”“一核两带五路”等战略重点地区,加快推进列入市三年实施计划、五年行动方案的17条旧村改造工作,实施一批旧街区、旧厂房和2000年前建成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5年,推进城市更新总规模约11平方千米,提供产业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用地载体。

  二、突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高标准落实市职住平衡、分区管控要求,明确广明高速以北主城区旧村全面改造项目落实市级第二圈层产业建设量不低于40%的要求,其余区域产业建设量占总建设量比例不低于30%,强化产业引入,为实现产业提档增效提供空间保障;鼓励在城市更新(旧村改造)项目融资地块、复建地块中加大多品种、小户型、功能齐全的可支付住房供给,解决好新市民和低收入群体“一间房、一张床”居住需求,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三、突出文化传承、生态宜居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保存岭南特色建筑风貌。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山水自然风貌,塑造新时代岭南城乡特色风貌。

  四、突出交通便捷、生活便利

  疏通道路、加密路网,构建便捷顺畅的交通体系。依托成片连片改造构建完备、便捷、高效、舒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按照“一站式社区中心”理念,高质量配置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设施,打造集文、体、商、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构建高水平15分钟步行生活圈,以社区常住人口为基础,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通过城市更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专栏9:“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改造重点项目

旧村改造项目:市桥街东郊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南村镇罗边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洛浦街沙溪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东环街蔡边一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沙湾街福涌村旧村全面更新改造项目、石壁(一二三四)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南村镇新基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南村镇里仁洞村全面改造项目、石碁镇南浦村旧村全面改造项目。

旧城改造项目:市桥街先锋社区微改造项目。

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大岭村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


第三节 加快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决定城市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推动城市交通、能源结构等市政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合理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六纵六横”骨干道路网建设,提升区域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推进佛莞城际、广佛环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3条城际铁路、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以及广州地铁12号线、18号线、22号线、3号线东延段、7号线二期工程、7号线西延顺德段、8号线东延段和佛山地铁2号线等8条地铁项目建设。探索高效便捷的换乘体系。全力推动南大干线、番海大桥、莲花山过江通道、东晓南路至广州南站快速路等道路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交通道路网络内通外联。优化提升内部路网,加密产业园区或组团中心与中心城区连接及对外交通枢纽衔接,搭建层次分明、网络化的城市路网结构。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枢纽的公共交通畅通网络体系建设。探索发展便民服务车,解决群众“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专栏10:“十四五”时期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城市轨道规划建设项目:广州地铁18号线、22号线、7号线二期工程、7号线西延段、3号线东延段、12号线、8号线东延段,佛山地铁2号线、;广佛环城际、佛莞城际、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

区内道路交通设施项目:南大干线(东新高速——莲花大道)、沙溪大桥扩建工程、S296(海鸥公路)扩建工程、广明辅道扩建工程、亚运大道——金龙路立交工程、亚运大道前锋路节点改造工程、亚运大道海涌路节点改造工程、新造镇大沙路(滨河路至广医南路)工程、广汽中路延长线工程、市新路(金山大道至兴业大道)改造工程、番禺区桥南街南堤路扩建工程(西丽大桥——光明大桥段)、市桥街广场东路(东兴路——长堤东路)工程、番禺区市桥大桥重建工程、石碁南浦地块(亚运大道北侧)道路工程、仲元中学周边道路工程、番禺汽车城金轩二路道路工程、南村大道(南大干线至兴业大道段)工程、德兴北路(金山大道——园北路)工程、德兴北路(园北路——莲花大道)工程、番禺区石楼镇莲花路工程、番禺区金湖工业区金盛三路(石化公道至白沙湖沿河路)工程、番禺区长堤东路延长线(市桥二桥至傍雁路)工程、番禺区亚运大道跨砺江河大桥工程、兴业大道(新光快速路至新火车站)工程(近期V标)及电力隧道工程、番禺区化龙镇石化大道(草堂平交以南段)拓宽工程、番禺区广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园西大道(金山南路至金山大道)工程、番禺区广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四号路(园西大道至南大干线)工程。

跨区道路交通设施项目:番海大桥工程。

  二、谋划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优化升级移动通信网络,推进5G通信基站、社会塔(杆)等资源共建共享,积极推动实现5G网络全覆盖。支持通信设备企业参与布局5G业务商业化特色应用,打造面向5G技术的信息消费、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示范区。构建窄带物联网(NB-IoT)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提升NB-IoT基站密度和覆盖面,广泛建设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兴智慧型基站,增强NB-IoT接入支撑能力。提升光缆宽带接入和数据传输能力,推进城市千兆光纤到楼入户。依托广州南站地区、万博长隆片区、番禺汽车城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5G网络商用示范区,全面提升网络接入能力,推动社会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全覆盖。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提高低碳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强输配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镇化规划及发展需要,适度预前建设城区配电网,顺应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长需求,逐年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和质量。加强天然气输配体系和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围绕城市安全发展总体布局,在符合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前提下,按照高压“一张网”要求,推进天然气管道输配体系建设。加快供热供冷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符合压力等级等安全要求和技术规范下,实施电力、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线纳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

专栏11:“十四五”时期能源保障项目

500千伏番南变电站项目。建设周期:2021—2025年。

110千伏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展220千伏松涛、员岗输变电站工程建设;110千伏滨海、明经、天安、洛浦西、祈福Ⅱ、龙岐、广场、长隆、植村、陈头岗、思科、万博、锦绣、凌东、会江输变电工程及上漖、桥兴、三枝、金桥、光明、茶东变电站扩建工程等23项电力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周期:2021—2025年。

10千伏馈线及配变工程:新建电缆线路558.79千米,架空线路187.12千米,新增开关柜3813面,新建电缆分接箱28台,新建柱上开关1103台,新建电缆通道262.16千米,新增配变1016台,新建低压线3028千米,新增低压开关柜6512面,新建配电302座。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番禺区石碁水厂扩建工程:在石碁水厂原址扩建,增加制水规模15万吨/日,并配套规模30万吨/日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建设周期:2021—2023年。

广州市番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计划在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管途径的南沙区榄核镇张松村处受水点接驳输水管线,新建约5~6千米、内径2800毫米的应急原水管道连通紫坭取水泵站。建设周期:2021—2024年。

  四、巩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补短板、强功能,围绕居民住房、公用设施、城市绿化等重点领域,不断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道路、供电、气、给排水、消防、园林、绿化、污水垃圾处理、防洪、应急避护场所等市政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建设,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以巩固和完善江堤、区域排涝、城镇排水三道防线为重点,加快推进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体系,全面建设海绵城市。


第四节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以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优化城市空间和形态设计

  对标国内外先进标准,加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与管理。建设番禺区规划展览馆。高品质规划设计城市街区和城市家具,细致严谨做好单体建筑设计,形成更多具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番禺特色的精品建筑群,使建筑可阅读、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温度。实施社区设计师制度,优化文体设施、儿童活动场地、绿色生态街巷等设计。大力实施公园城市建设行动计划,统筹建设山地景观、区街巷道绿化、绿地广场、公园、小游园(口袋公园)和公园式社区。重点提升市桥河两岸、旅游景点、交通枢纽、商业繁华地段、城市主干道、沿线以及城郊结合部、城区结合部等环境品质,打造干净整洁的城乡环境。

  二、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手段等创新。构建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配合建设“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助力广州市加快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积极打造智慧城市样板,重点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管理、教育卫生等领域深化应用,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持续开展水浸黑点整治。深化交通拥堵治理,做好主要交通拥堵黑点的疏导整治,加强交通微循环建设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快建设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场,规范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管理。全面开展交通违法常态管理与专项整治。积极打造智慧社区,构建社区“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为居民获得优质生活服务提供便利。

  三、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优化升级“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严格落实违法建设地段巡查和网格化巡查责任,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完善查控违法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分类治理、拆治结合,推动以拆为主向综合整治转变,逐步消化存量违法建设。深化网格化管理,全面实施“路长制”“楼长制”。健全区、街(镇)、社区(村)三级一体的城乡环卫管理机制,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持续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常态监测评估机制,以城市体检促进“城市病”治理。


第九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全力争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 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结合我区实际培育壮大渔业、花卉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农业农村建设人才队伍,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油、肉、菜等供给安全。培育壮大产业融合发展主体,支持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多种功能。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以沙湾瑰宝小镇和化龙汽车小镇为引领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谋划建设若干专业示范村,打造一批集生产科研、科普展示、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示范项目和主题村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农业科普基地、休闲养生基地、乡村旅游目的地。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围绕主要农业产业园区与生产基地,示范推广物联网、智慧农业等设施,促进农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以麦康森院士基地落户为契机,全力推进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省级)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谋划创建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全力打造以广州莲花山中心渔港为基础的珠江口渔港经济区。打造一批、做强一批具有番禺特色的种业、水产、花卉、蔬菜等本地农业品牌。稳步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科技化、现代化进程,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地。

  、培育高素质“三农”人才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强现代农业职业培训,建立以新型职业农民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提升农民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推广人才,提升主体从业者生产经营能力。深入实施“百企帮百村”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专业大户聚集生产要素,创办实体,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提升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创建水平,建设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优化提升“一村一规划”,逐步建成若干个彰显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环保等民生短板和垃圾清运、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短板,巩固提升农村“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果,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提升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创建水平,各类示范镇、村数量稳步增长。加快补齐农村集市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条进村绿化景观路、一个乡村森林公园、一块庭院绿化示范区和一片水源涵养林,构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新格局。

专栏12:“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做好2020年度9条市级美丽乡村验收工作。继续按照市、区要求创建一批美丽乡村,力争2025年底前所有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广州市番禺区名优现代渔业产业园:总面积为34.61平方千米,总投资为36043万元,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五区”(国家级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中心;渔耕水乡休闲景观轴;莲花山国家级中心渔港休闲渔业示范区、国家名优种苗繁殖育种区、国家级渔业生态健康养殖区、现代化渔业加工流通区、产业融合发展区)的产业园分区布局,将推动实施主导产业打造、现代技术与装备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创业“双创”、乡村振兴推动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周期:2019—2021年。

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预计总投资1.5亿元以上,目标创建成为省级现代花卉产业园,全力打造“一心”“一区”“一带”(建设国家级现代花卉种苗科创中心、建设大湾区现代花卉芳香产业集群区、建设乡村振兴花卉产业融合发展带)。建设周期:2021—2023年。

深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梯次推进特色精品村创建,形成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典型示范,力争2022年底前8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20%的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二、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干部队伍引领作用。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优化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更好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共同缔造”理念,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推动构建“一核多元”的共治共享生态圈。持续推广信息化建设,提升互联网、大数据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应用。

  三、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落实党中央、省、市新一轮对口帮扶和乡村振兴任务。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切实加强防控因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影响引发规模化返贫现象。把脱贫扶贫模式转变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新模式,进一步接续和拓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行之有效的扶贫业态和模式,按照“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拓展结对帮扶,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等工作。


第三节 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互补互促、要素流动交融、公共服务供给、管理规范衔接一体等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城乡要素资源双向自由流动、公共资源高效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进一步优化城乡要素资源配置

  以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主线,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三资”交易管理、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鼓励探索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对长年抛荒地不予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落实土地承包延期政策,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城中(郊)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统筹,鼓励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倾斜,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镇(街)医院和服务乡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条件,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区医院与镇(街)医院建立医联体。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健全农村公路路网结构,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第十章 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彰显新时代文化独特魅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基于我区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加快发展文体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国防教育,突出宣教主题,着力激发人民群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加强学校、机关、社区、农村、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多层级学习、全覆盖宣讲、大众化阐释的理论武装体系建设,加大“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广使用力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二、强化主流舆论宣传引导

  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开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弘扬新时代改革发展精神和先进事迹案例,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依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立健全舆情舆论引导机制和舆论监督制度。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深入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增强新型主流媒体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红色文化系列宣传,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推进沙路炮台、何筱静和何虹烈士故居、松露小学、植地庄抗日纪念公园等红色遗址保护利用和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红色景点。

  三、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制建设、社会治理和日常生活,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深入推动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入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活动。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开展选树先进典型活动,广泛推出“最美”人物、善行义举和身边好人,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第二节 提升区域文化综合实力

  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体育产业,提升番禺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范区。

  、培育壮大文化体育产业

  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谋划打造文化旅游、直播经济、灯光音响、珠宝首饰、网游动漫等若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支持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鼓励龙头文化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聚焦文化科技、时尚创意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以及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体育赛事、电子竞技等文化体育产业发展。

  、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强统筹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商贸、体育等深度融合,高质量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广州南站——万博长隆片区,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典范区。推动莲花山旅游区挖掘文化和旅游资源,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配套设施,积极申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快文商旅体配套设施建设,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有能力承办高端会议和专业展览的高端酒店。实施文化产业“互联网+”工程,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挥我区珠宝首饰、红木家具、灯光音响、汽车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作用,加快沙湾瑰宝小镇、化龙汽车小镇等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推动产业、旅游、高端酒店、公共配套设施加速融合发展。推动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发展有机融合,实施“农业+旅游”战略行动,探索打造一批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群、文商旅田园综合体和精品民宿,充分利用绿道、驿道、碧道、廊道串联乡村资源,高标准设计乡村旅游出行路线。推动全域旅游与工业制造转型升级有机融合,实施“工业+旅游”战略行动,以重点工业企业、特色工业园区等为载体,以工业生产过程、企业文化、产品展示体验等为主要旅游资源,发展工业旅游新业态。

专栏13:“十四五”时期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建设重点项目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沙路炮台遗址公园项目:计划打造成为集考古工作体验、参观游览、展览馆等复合型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遗址公园,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周期:2021—2025年。

番禺博物馆创建国家3A旅游景区:计划创建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体育文化和古陶瓷文化为一体的景区,对照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标准,完善提升馆区旅游硬件设施、周边环境,实现文旅融合。建设周期:2021—2023年。

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扩建、改建项目:总建筑面积约为340万平方米(含地下部分),规划长隆旅游度假区、长隆商贸区两个主要区域,包括现有园区升级改造、扩建项目、长隆三期项目、长隆国际文商旅中心区、后勤配套等。建设周期:2019—2025年。

长隆“粤文化”项目:位于广州南站商务区西侧陈村水道一河两岸区域,其中初步用地策划涉及广州和佛山两地,将主要建设以广府文化为主的粤文化项目、岭南水乡文化项目、港澳台文化项目、世界精选文化项目、文化影视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周期:2020—2030年。

广州恒大专业足球场项目:项目毗邻广州南站,总占地面积为49.91万平方米(748.63亩),球场建筑面积为30.2万平方米,商业地块建筑面积为89.93万平方米,项目将成为集体育、文化、娱乐、餐饮、康体、办公及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商体综合项目。建设周期:2020—2028年。

  、深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打造“番禺区统一战线创新实践基地”,努力形成统一战线服务发展“同心”品牌。高品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深入挖掘岭南文化内涵,高质量推进“番禺记忆”数字平台建设,打造番禺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大力宣传我区名人、民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等“四大文化品牌”,打造民俗文化节、乞巧节、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等传统民俗特色活动,重点扶持粤曲“私伙局”、醒狮、鳌鱼舞、飘色、珠绣、乞巧等番禺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推动广东音乐、岭南画派、粤剧粤曲、祠堂文化等广府文化精粹绽放时代光彩,大力支持宝墨园、沙湾古镇、余荫山房等文化旅游景点建设。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布局,着力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加强对辖内27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向乡村基层倾斜,建设优秀文化社区。加快建设番禺区图书馆新馆和番禺区工人文化宫,不断完善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档案馆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加快广州恒大专业足球场项目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

专栏14:“十四五”时期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番禺区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为4.5万平方米,总投资为49993万元,计划图书总藏量约为160万册、设阅览座位约1500个,目标创建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建设周期:2016—2021年。

番禺区工人文化宫:总用地面积为12677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49919平方米,总投资为33000万元,计划建成14层的职工活动中心楼1幢(含地下停车场),主要用作职工教育培训、文艺演出、群众广场文化、体育项目比赛、休闲娱乐。建设周期:2019—2024年。

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暂定名):在万博商务区设立广州市番禺区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将作为我区全域旅游及文商旅融合的重要项目,拟建设非遗展示区、综合活动直录播展示厅、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VR体验区、非遗学习室等,打造成番禺非物质文化产业展示平台,并争取创建为广州市区级标杆性的非遗展示馆,助推我区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综合档案馆、方志馆建设项目:城市更新拟配建项目,按国家标准新建,可满足未来30年的文书档案、其他专门档案存放和查阅利用服务需求,成为区情展示与教育、地方文献收藏与服务的窗口。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多种形式持续开展“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充分利用广州文艺市民番禺空间等阵地,结合“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主题,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采用文教融合、文商融合、文企融合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行动,持续开展线上展览、线上文化活动,推进线上线下资源聚集、智慧互联。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书香番禺、健康番禺。

  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文艺人才培养扶持计划,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鼓励创作具有番禺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纪录片、宣传片等“文创”产品、精品。实施历史文化名人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加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加快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改革,培育民营文艺院团。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城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短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高水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区。


第一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

  、巩固提升防治污染攻坚成果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准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管控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强化移动污染源防治,推动PM2.5浓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下降。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镇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有序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实施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有序开展塑料污染治理和消费减量,严厉打击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治理修复,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噪声污染和光污染治理。

  、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

  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建设,健全河长制、湖长制,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产品统计和价值核算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完善区域污染联防联治协作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监管执法、风险防范、应急管理及科技创新等治理能力。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健全企业环境信用管理体系。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形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整治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强化考核断面、水功能区、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管理,构建生态、韧性、安全的河湖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自然保护地、生态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的河湖水系建设,加大海鸥岛、龙湾湿地、大夫山、广州大学城、莲花山风景名胜区以及沙湾水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力度。


第二节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强化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利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向绿色化转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不断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加快贯彻推进“碳达峰”。贯彻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实煤炭消费减量管理,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节水标准定额应用与节水评价机制,加强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推广节水器具。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高效利用,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升级改造,增强土地配置灵活性、前瞻性、集约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城镇垃圾的集中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推动多领域绿色升级

  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持续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改造,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建设绿色低碳园区。探索在核心片区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储能、蓄冷等新能源技术。全面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倡导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完善绿色建筑制度、指引,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推广应用。

  、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结构,推动工业园区进行集中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中水回用改造,鼓励新建大型商务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域集中供冷。鼓励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产业,支持绿色清洁生产,鼓励企业进行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打造节能、环保、高效产业集聚区。完善促进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规政策体系,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建设节约型机关和绿色家庭、学校、社区,推行绿色消费、居住、出行。


第三节 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深入实施城市美化绿化行动,全面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减量,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区环境,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一、加快推进美丽国土建设

  按照世界级花园城市的标准,突出广州花城品牌,精心打造美丽番禺。落实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以每个镇(街)建设不少于1条绿道、碧道、花廊为目标,串联各类型、多层次生态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市桥河、沙湾水道、珠江后航道等滨水生态公园带建设,加大大夫山——孖岗——滴水岩——龙湾涌湿地西部生态屏障和莲花山——尖峰山——大小浮莲岗——海鸥岛东部生态屏障的活化利用力度。强化生态廊道的功能复合性,植入都市农业、文体公园、瓜果蔬菜基地,引导广明高速、南沙港快速“十字形”生态廊道“软开发”。持续开展城市绿化美化行动,大力推进口袋公园在每个镇(街)的布点建设,继续推进星海公园、广州大学城湿地公园等城市公园进行升级改造,实施万博商务区公共绿地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一带九节点”的城市绿芯。积极构建由生态基地、生态廊道、公园体系、绿色街区共同构成的美丽国土空间。

  、建设垃圾分类先进城区

  严格施行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党建引领为抓手,把垃圾分类纳入社区治理,推动市民养成文明习惯。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网络和运输体系,提升垃圾焚烧、生化、填埋等设施建设管理水平。强化源头减量、提升收运效能、加强终端建设,深化粮食节约行动和“光盘行动”,落实限塑令,促进包装物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全链条提升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立覆盖城镇社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会江低值可回收物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打造垃圾分类先进城区。

  、营造干净整洁城区环境

  进一步强化“散乱污”场所排查整治,开展动态监测数据排查,实现源头管控。巩固餐饮业油烟综合整治成效,实施餐饮场所准入管理机制,加强河道沿岸餐饮等服务业监督管理。实施扬尘污染精细化管理和渣土运输全封闭管理,强化道路洒水保洁,持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效能,着力整治违法建设、市容“六乱”等行为。


第十二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更高品质美好城区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享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十四五”时期人口大幅增长对就业、教育、医疗等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一节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政策,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全面促进高质量就业

  贯彻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对企业和劳动者进行精准扶持。拓展各类就业平台服务功能,强化高校与技工学校学生、异地务工人员以及退役军人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人才流动服务机制。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完善就业创业补贴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加快建设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省级双创基地,谋划打造一批新的港澳台和海外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形成与港澳相衔接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港澳青年来我区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高层次人才就业服务体系,在安居、子女教育、医疗服务、交通出行、商务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化解处理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仲裁机制衔接。

  、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拓展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实施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评估。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实现收入再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扩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引导和汇聚港澳乡贤、企业家等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和扶贫事业,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优质、均衡、公益、普惠原则,深化“上品教化”区域教育理念,构建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多元互补、开放综合的新时代现代化“大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持续优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资源布局,推进镇(街)公办幼儿园建设及新增公办学位,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和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探索仲元中学教育集团和番禺中学教育集团管理新模式,实施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创建工程,加快推进仲元中学第二校区等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强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实施“填谷造峰”,引进名校联盟办学,加快学区化、集团化、国际化办学。优化“1+(8+N)+X”三级管理网络,推动特殊教育普特融合发展。深化课程和育人模式改革,整体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校园舒适工程,打造5G数字化校园生态,推动“双融双创”智慧共享和人工智能教育。

  、打造优质教育服务体系

  完善规范“区管校聘”制度,适当新增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民办教育机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完善各类教育资源数字化平台和培训系统。推动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联动发展。依托广州大学城——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及周边产教资源打造产教融合聚集区。继续建设一批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集团,加快建设一批实训教学水平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训基地,打造我区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三、全面深化教育交流合作

  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规划建设更多一流国际学校,为来我区工作的人才的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教育品牌,形成“立足广州、服务湾区、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教育新格局。推动与港澳学校的教育合作交流,探索建立粤港澳教师异地交流任教制度,落实异地交流任教的双向资格确认机制。探索在各镇(街)打造民族之家,加强少数民族沟通交流与学习。

专栏15:“十四五”时期教育现代化重点工程

校区建设工程项目:广东仲元中学第二校区工程及二期工程、广东番禺中学附属学校二期工程、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南校区校舍扩建工程、新造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程。

番禺区建设高水平中职学校项目:以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为突破点,建成具有“全国水平、广东特色、区域品牌”的高水平中职学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中职类型教育内涵与特色发展的示范点。

合作办学:区教育局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师附中(委托华师附中番禺小学管理)、广大附中、广东仲元中学、广东番禺中学合作举办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有效提升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为周边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推进23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工作:拟推进23所公办(含集体办)幼儿园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45亿元,规划建筑总面积约10.75万平方米。

推动旧村改造配套学校建设:结合旧村全面改造,更新、完善10条村左右的教育设施配套。

教育装备“填谷造峰”工程: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装备资源,重点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通过教育装备有效应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教育装备体系,保障全区教育装备均衡高质量发展。

番禺“大阅读圈”未来图书馆建设:探索面向未来的中小学图书馆应用升级和书香校园建设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以阅促教、以阅促学、家校协作”的“大阅读圈”,优化共享教育阅读资源,助力实现全民阅读、书香番禺。




第三节 打造高品质健康番禺

  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构建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加快推进集疾病预防控制、监督监管、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区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加强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室规范建设,提升区级医院重大传染病专科能力。实施卫生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一大批首席全科医生、中青年公共卫生医师、全科护士、管理人才。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的精度和效率。巩固完善重大疫情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保障有力的卫生应急物资供应的长效机制。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建档、重点人群年度体检工作。

  、构建卫生健康发展新格局

  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优化网格化医疗集团配置,深化社区医院建设试点,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区公共卫生大楼建设,加强与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共管区第二人民医院,加快推动区中医院扩建、区妇幼保健院(何贤纪念医院)旧院区改造等项目建成和投入使用,推进区中医院医疗集团建设,研究制定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计划,制定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保障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加快完善区域内智慧医疗的布局,推进“医疗云”、电子健康记录、医疗健康大数据建设、社区协作信息系统以及移动网上服务等方面工作,实现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单位之间数据互连互通,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将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保、家庭医生、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全流程打通。

专栏16:“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重大平台和项目

百名卫生人才提升工程:与省内外医学院校合作,建立专项人才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可初步考虑用5年时间遴选并培养20名首席全科医师、20名临床领军人才、20名首席全科护士、20名中青年公共卫生医师和20名管理拔尖人才,系统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与服务能力。

卫生健康信息化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应用,推进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通过医疗云平台,为患者提供便捷服务,推动区、街(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深化分级诊疗,助力卫生政策评估与决策。

重大传染病救治中心:提升区中心医院重大传染病救治中心能力,配置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远程医疗等必要设备;建成集传染病重症监护室(ICU)、负压病房、感染病房、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医护生活用房及后勤保障为一体的重大传染病救治中心。探索在区中心医院建设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社区卫生管理服务中心、区中心血站、区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大楼,并对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整合管理。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索将新造医院、化龙医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方式。按照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完善房屋、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重点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注重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综合管理,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卫健体系强基工程:推动区第二人民医院以心血管科为重点专科的建设;区第五人民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区第六人民医院以骨伤科为重点专科的建设;区第七人民医院以老年病科为重点专科的建设;区第八人民医院以创伤科为重点专科的建设。建立“一院一特色”错位发展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卫生集团:区中心医院牵头,建立以区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集团,落实各级功能定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医疗高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第四节 健全重点群体服务体系

  加快健全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关爱服务体系,提前谋划应对人口老龄化,建设友好型城市。

  、完善妇女儿童关爱体系

  更加关爱贫困、病残、老年妇女和单亲母亲等特殊困难群体,加强妇女劳动保护、卫生保健、生育关怀、社会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提高妇女健康素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妇女交流合作,鼓励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儿童优先,合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健康服务优先供给、福利优先保障。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体系建设。提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服务水平,推动未保机构功能向社区延伸。积极推动完善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儿童收养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构建更为完备的儿童福利制度、政策体系。开展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文明家庭建设,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友好型城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紧抓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培育养老新业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建设,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加快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发展智慧养老。

专栏17:“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领域重点工程

实施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每个镇(街)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助餐配餐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

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照顾+护理”多层次养老理念,依托社区大力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老人生理、心理和社交多层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支持养老机构向社区居家老年人延伸提供医养康养、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三、完善残疾人关爱帮扶制度

  完善帮扶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发展重度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智慧无障碍城市。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步落实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补助水平。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招收残疾学生的学校师资配备。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健全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强化残疾人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第五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社会优抚和慈善救助,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

  、打造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推进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待遇,高标准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任务,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制度综合改革措施,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构建综合救助格局和社会福利体系。持续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施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学历提升计划,健全优化抚恤优待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抚恤补助标准。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困难群众救助需求转办转介机制,向相关救助部门和社会力量推送、发布救助服务需求,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化动态化管理水平。积极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全面推广广州公益“时间银行”,促进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完善救助机制,优化“二次报销”制度。完善慈善捐赠、慈善信息发布等制度,进一步加强慈善公开募捐监管工作,引导个人、企事业单位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联合,依法依规地开展慈善公开募捐活动。

  、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

  加强住房保障,培育市场化住房租赁企业,做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住房的审核工作,加大人才住房建设筹集力度。有效增加人才公寓房源供给,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以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以人才公寓、人才住房补贴并举的人才住房支持体系。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番禺

  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现代化城区。


第一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坚决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时间节点的重大风险,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高校、青年等重要阵地的建设管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网上与网下一体化引导,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贯彻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制度,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网络和数据安全。建立健全“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网络安全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国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构建新时代海防管控新模式,健全现代人民防空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二节 提升重点领域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加强国际国内形势分析研判,灵活应对、有效防范内外各类风险叠加共振,确保重点产业、金融、财政、粮食、能源、物价等领域安全可控。

  、维护经济领域安全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强化对金融风险的实时监测、及早预警和提前处理,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化解互联网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坚决打好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攻坚战,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大力开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普及金融知识,提升社会公众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处置,严守政府性债务限额控制线,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加大对违规举债行为的问责力度。完善应对贸易摩擦风险、外需市场萎缩和企业重大危机预警救助机制,妥善化解企业经营困难风险,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强对向外转移产能企业的引导服务和适度调控,实施重点产业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程,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强化打击造假走私力度。

  、保障民生领域安全

  结合管理人口规模,优化粮食储备品种结构和布局,增加储备规模,积极拓宽粮源渠道,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建立健全粮油监测预警机制,提升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完善粮食应急供应网络体系建设,强化粮食流通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市场流通领域巡查和监管力度。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完善以经营企业为主的成品油储备能力管理。加强油气输送管道保护,提升抢险救援能力。优化电力生产布局,提升电力系统应急调节能力、发电侧电力调峰能力、发电用煤配套的煤炭储备能力。稳妥推进价格改革措施,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专栏18:“十四五”时期粮食安全保障重点项目

鱼窝头粮库改扩建项目:位于南沙区鱼窝头镇市鱼路,现有仓房27座,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仓容1.6万吨,主要用于地方粮食储备,拟将该地块现有建筑拆除重建,并新建日加工能力达500吨至600吨大米的加工厂1座,建设仓容为5万吨混合仓。





第三节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构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固防线。

  一、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

  深化安全生产和消防执法领域改革,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与消防责任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压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应急管理部门、消防救援部门综合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专项整治,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实时监测、在线监控、远程监督和可视化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出重拳、动真格、零容忍”。

  二、夯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健全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和智慧监管能力建设,完善食品药品产业链全程追溯体系,加大食品药品监督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投诉举报机制,落实举报奖励政策,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共治体系。加大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坚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三、加快完善应急防控体系

  落实国家、省、市、区“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建设覆盖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安全、应急现场的应急管理全域感知网络,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应急避护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区、镇(街)、村(社区)室内外应急避护场所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行动。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和综合管理体系,对应急物资生产、储备、采购、需求、调拨、配送等进行全流程管理,全面构建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安全防线

  推行智能化观测,开展典型智慧城市区域5G+气象应用,构建智能协同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发展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技术,落实智能精细化网格业务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智慧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发展重点企业、重大基建工程、交通运营、渔业水产、商业保险、仓储物流等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基层治理。开展面向重点时段、重要区域人群精准靶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加强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和现代化农业气象保障。建设我区专业气象科普场所,打造现代气象智慧科普模式,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研判、处置、责任倒查制度,有效防范、化解和管控各类风险。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发挥好镇(街)城市运行综合指挥中心作用,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简约高效镇(街)管理体制。健全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综合执法、联勤执法的快速响应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健全来穗人员融合行动长效机制,深化来穗人员之家及和谐共融家园建设,保障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化“四标四实”成果运用,完善智慧网格,加强“广州街坊”群防群治。持续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全面提升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构建全民反恐工作格局,强化专案侦察、追逃打击和源头治理措施,依托数字城市建设提升科技反恐能力,加强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反恐体系建设。严厉打击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和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违法犯罪行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缉枪治爆斗争和禁毒人民战争。强化涉稳风险情报信息搜集、大数据监测分析、社会面巡逻防控、重点人员教育处理、网上网下舆情管控等措施。


第五节 推进法治番禺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高水平建设法治番禺。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统筹推进实施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用好区级机构改革及镇(街)体制改革创造的有利条件,推进管理服务资源整合与下沉,充分发挥镇(街)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等统一指挥协调工作平台作用,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督察机制,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监察、司法、审计、群众、舆论监督。高水平打造全国法治示范政府。

  二、加强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律师制度,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和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提升司法能力、司法效能和司法公信。深化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全面建成法治社会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以民法典为重点加强全面普法。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媒体公益普法责任。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实现“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覆盖。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第十四章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将美好蓝图切实转化为发展实效。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本规划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区、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作用,提高驾驭纷繁复杂局势的能力,引导我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更好展现番禺担当、作出番禺贡献。完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实施组织力全面提升工程,完善支持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保护机制,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关系和谐,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二节 构建监督保障体系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十四五”建设之中。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健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完善“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的制度体系,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发挥党内监督政治引领作用,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增强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全覆盖有效性,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将监督融入城市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在规划实施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形成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第三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引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明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明确衔接原则和重点,规范衔接程序,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统一。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本规划确需调整修订时,区级相关规划需要按程序相应作出调整修订。及时制定规划实施方案,确定时序进度,落实具体措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贯彻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健全以本规划为战略导向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经济治理效能,优化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等政策协同。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可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重大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落实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编制部门要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做好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根据中期评估等情况,按规定程序依法对规划进行调整或修订。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及时公布实施进展。


  附件:1.番禺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2.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3.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表


附件1

  番禺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

名称

单位

2015年

完成值

2020年预计完成值

2016—2020年均增速(%)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608.78

2278.28

5.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6536

暂无核定数

暂无核定数

预期性

3

农业总产值

亿元

45.51

60.73

1.5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1750.12

1916.19

5.2

预期性

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

亿元

84.47

103.16

7.4

预期性

6

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579.72

788.8

5.3

预期性

7

外贸出口总值

亿元

113.4(亿美元)

685.1

/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30.22

1146.40

4.6

预期性

9

商品销售总额

亿元

2551.56

/

/

预期性

10

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4655

65025

7.8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403

42526

9.1

预期性

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63.5

64.8

预期性

1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48.3*

暂无核定数

预期性

1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48.5

59.1

预期性

创新能力显著

增强

1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

%

2.4

暂无核定数

预期性

15

每万人发明专利批准量

16.2

42

预期性

16

高新技术企业数

191

1826

预期性

17

广东省名牌产品

46

/

预期性

18

中国驰名商标

19

24

预期性

城市功能巩固提升

19

旅游总收入

亿元

358.56

318.27

预期性

20

宽带接入能力

城市宽带接入能力

Mbps

100

300

约束性

农村宽带接入能力

Mbps

20

100

约束性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21

户籍人口

万人

85.5

108.7

预期性

22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84.3

暂无核定数

预期性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3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

%

[22.2]*

暂无核定数

约束性

24

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

%

[39]*

26.66

约束性

25

空气质量优良率

%

80.8

92.6

约束性

26

PM2.5年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39

23

约束性

27

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 量

二氧化硫

8.5

0.88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

3861

1112.64

约束性

氨氮

499

169.36

约束性

氮氧化物

40

1.06

约束性

28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

91.15

96.1

约束性

29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约束性

3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7.2

27.2

预期性

31

森林覆盖率

%

6.44

7.91

约束性

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3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6.1

暂无核定数

预期性

33

平均受教育年限

13.2

13.5

约束性

34

初中升学率

%

98.25

98.5

预期性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3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0.8

/

预期性

36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78

82.76

预期性

37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

41

暂无核定数

约束性

38

孕产妇死亡率

1/10万

0

8.63

约束性

39

婴儿死亡率

1.97

1.73

约束性

  注:1.部分主要指标2020年暂无核定数与预计完成数。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照常住人口计算。

  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人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

  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根据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计算后得出,在现阶段每个人如果没有意外,预期活到的年龄。

  5.[]表示5年累计完成。

  6.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指标根据广州市最新考核要求表述。

  7.商品销售总额、城镇登记失业率2019年后区级不再公布数据,广东省名牌产品指标自2019年起不再评定。


附件2

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指标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2020年

完成(预计)

2025年

规划目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亿元)

2278.28

3000

预期性

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8.2

33

预期性

3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9.1

65左右

预期性

4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暂无核定数

90

预期性

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暂无核定数

3.4左右

预期性

6

每万人发明专利批准量(件)

42

50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预期性

功能提升

8

5G基站数量(万座)

0.7

1.6

预期性

9

旅游总收入(亿元)

318.27

660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完成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12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2.6

≥88

约束性

13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23

≤30

约束性

14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15

单位GDP用水量累计下降(%)

24.98

完成市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森林覆盖率(%)

7.91

完成市下达

目标

约束性

民生福祉

17

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65025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2526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8

累计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58

[8]

预期性

19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万人)

90

113

预期性

20

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个)

4830

[42210]

约束性

21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69

2.82

预期性

22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8.63

≤12/10万

约束性

23

婴儿死亡率(‰)

1.73

≤3

约束性

24

人均预期寿命(岁)

82.76

≥81

预期性

安全保障

25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万吨)

8

8

约束性

  注:1.部分主要指标2020年数据暂无核定数。

  2.[]表示5年累计完成。

  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新设指标,暂未明确计算方法,2025年规划目标参照广州市设定。


附件3

番禺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重大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类别

总投资

到2020年底

累计完成投资

“十四五”计划

投资额

合计(五大工程)

40603752

8124190

30479561

现代产业工程

11758767

2975891

6782875


(一)先进制造业

1603275

185962

1417312


(二)现代服务业

10155492

2789929

5365563

基础建设提升工程

11838523

3302297

8536226


(一)轨道交通工程

6262472

1445905

4816567


(二)城市路网建设工程

2107013

745979

1361034


(三)综合运输工程

2631608

1091282

1540326


(四)城市能源保障工程

837430

19131

818299

城市更新工程

8795619

403009

8392610

文化强市工程

7037635

1226467

5811168

民生保障工程

1173208

216526

9566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